关键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希恩教授团队(作物害虫致灾机理及防治团队),使用我司供应的数码气压显微注射泵DMP-300,在草地贪夜蛾遗传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害虫致灾机理及防治团队陈希恩教授课题组在中科院一区期刊《害虫综合治理》(PMS)在线发表了题为“Knockout of a testis-specific gene cluster impairs male fertility in the fall armyworm, Spodoptera frugiperd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敲除草地贪夜蛾精巢特异基因簇(Testis-specific gene cluster, TSGC)后,精巢的发育受到抑制,精巢中精子数量显著减少,最终导致子代孵化率显著降低,极大地削弱了雄性的生殖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3级博士研究生王沛为论文第一作者,Kentucky大学Subba Reddy Palli教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希恩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敲除草地贪夜蛾精巢特异基因簇后对雄性的影响
草地贪夜蛾是重要的全球性农业害虫,严重危害玉米、水稻、棉花、高粱等农作物,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精巢是雄性昆虫重要的生殖器官,是精子发生和发育的主要场所。已有研究表明,精巢特异表达基因参与调控雄性昆虫的生殖力。本研究通过RNA-seq在草地贪夜蛾15号染色体上筛选到了一个精巢特异基因簇,通过荧光定量PCR确认了该基因簇在不同发育时期的精巢特异性。物种间共线性分析表明,该基因簇在鳞翅目昆虫中高度保守。随后利用基因编辑(CRISPR/Cas9)获得敲除该基因簇的突变体。通过雌雄单头配对检测生殖力,发现突变体雄性与野生型雌性交配后,子代的孵化率相比野生型显著降低。为了探明突变体雄性生殖力削弱的原因,随后解剖了未交配的突变体成虫期第一天精巢,发现突变体精巢的直径相比野生型显著缩小。撕裂精巢释放精子,观察精子形态并统计精子数量,发现精子的形态和比例(鳞翅目昆虫存在精子二型现象)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是精子数量相比野生型显著减少。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精巢特异基因簇具有调控雄性生殖力的功能,为利用遗传调控手段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了新靶标。
文章部分如下:
论文原文链接如下:
https://sci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5264998?journalRedirectCheck=true
数码气压显微注射泵DMP-300